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时政 > 正文

长光卫星:跑出吉林“加速度”

        2022-05-11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长春视窗

分享到:

  在众多引以为傲的“吉林名片”中,“吉林一号”一定是拿得出、叫得响的一张。

  2022年4月30日,“吉林一号”高分03D(04~07)、“吉林一号”高分04A卫星在东海海域搭乘长征十一号海射遥三运载火箭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46颗。

  时隔6天,2022年5月5日,“吉林一号”宽幅01C星、“吉林一号”高分03D27~33星,共8颗卫星搭乘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卫星入轨后,与在轨的46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54颗。

  目前,长光卫星已进入密集发射组网期,从2005年开始研制卫星,到2015年10月7日第一颗“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再到在轨卫星数量达到54颗,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18至20次重访,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以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精神,走出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作为东三省第一家“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的发展密码是啥?带着疑问,翻开了它的历史。

  长光卫星的成功,要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宣明的潜心科研攻坚说起。2006年,时任长春光机所所长的宣明认为航天事业一定会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而以载荷为核心的整星设计技术就是走向市场的“敲门砖”。于是,他着手设立了重大技术创新课题,并在2012年取得重大突破。技术成熟后,宣明全力推动此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14年底长光卫星随之成立。

  长光卫星为何对研发商用卫星如此坚定执着?宣明回答:家国情怀。“过去我国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国外卫星视频和照片等产品,用于国民经济建设。一颗小卫星每天在天上飞行能拍摄、存储、传输几万平方公里的影像,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既然我们自己能掌握这一核心技术,就不能让国家再去花更多的冤枉钱。”宣明说道。

  实践证明,自主创新大有可为。

  作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长光卫星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遥感信息平台、不断推出创新性产品”为目标,通过不懈技术创新,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在提升成像质量、提高数据获取能力的同时,卫星重量和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

  ——2020年9月,“吉林一号”在海上成功以“一箭九星”方式发射9颗高分03星,创造了我国航天发射新纪录,标志着长光卫星形成过程已经由研发转向生产,同时也拉开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高速组网序幕;

  ——依托“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从卫星、无人机研发与生产到提供遥感信息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带动300余家上游企业和数百家下游企业的发展;

  ——“吉林一号”超敏捷卫星的分布式控制力矩陀螺可重构技术研究、无人机轻小型宽幅摆扫智能航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在轨智能处理技术等15项重点由省科技厅支持的科技攻关项目,成功突破了一批制约卫星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创新不易,关键在人。

  在长光卫星,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其中,超过80%是985高校及中科院系统毕业的博士、硕士。技术团队先后攻克基于先进光学载荷的卫星设计技术、大口径轻量化空间载荷制造及装调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具备了整星以及先进光学载荷的研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