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资讯 > 时政 > 正文

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022-10-08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长春视窗

分享到:

  (刘姗姗 魏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举生态文明旗帜,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宣战,全面打响蓝天、碧水、青山、黑土地和草原湿地“五大保卫战”。到“十三五”末,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进入“十四五”,我省忠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为引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率先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守护吉林蔚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秀美的山川、碧绿的林草。

  2021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再创新高,较“十三五”初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从82%提升至94%,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从3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6.5微克/立方米;优良水体比例从68.8%提高到78%,劣Ⅴ类水体比例从20.8%降至2.8%;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5%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2.1%,湿地保护率达到47%。

  “吉林蓝”持续在线。坚持精准治理、量化管控,紧盯中部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和冬春、秋冬等重点时段,强化污染物协同治理和区域联防联控,全力推进空气质量巩固提升。全面实行“全域禁烧”,健全五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全覆盖划定禁烧网格97万个,2021年秋季至2022年春季,秸秆露天焚烧火点数量同比下降77%。持续加强燃煤污染治理,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全省清洁取暖率达到81.3%。深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治理完成“散乱污”企业2965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重点企业1482家,完成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项目25个。不断强化扬尘和移动源污染治理,加强建筑施工标准化管理,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面积达到1.77亿平方米,淘汰柴油货车4.75万辆。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建立东北三省联防联控机制,实施重污染天气重点行业绩效分级管理,实行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和供热锅炉错峰启炉,降低秋冬季大气污染负荷。今年1至8月份,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2.1%,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PM2.5月均浓度为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3微克/立方米。特别是7月和8月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100%,“吉林蓝”成为生活常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松辽碧水擦亮生态招牌。我省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以辽河、饮马河、查干湖“两河一湖”为重点,实行“一河一策”“一断面一策”治理。“十三五”辽河流域130个重点项目全部完工,“十四五”60个“治辽”项目开工40个、完工13个,辽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实现稳定消除劣Ⅴ类。饮马河流域210个重点项目全部建成,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推动查干湖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查干湖周边还林还草还湿6.8万亩,水域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实现了“年年有鲜鱼、年年有富余”。聚焦万里绿水长廊建设,全力推进河湖综合治理,新建和改善提升绿水长廊820.3公里。在基本完成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基础上,全面启动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深入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县级及以上水源地202个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386处乡镇、2270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完成划定。今年1至8月份优良水体比例为78.9%,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8%,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

  “黑土地”环境质量总体稳定。我省站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精心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开展“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总结推广“梨树模式”,全省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万亩。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9.9%。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全面完成重点行业企业地块污染状况调查,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开展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强化风险管控和修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多措并举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1年以来打造“美丽庭院、干净人家”20万户,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加大畜禽污染防治力度,完善畜禽粪污“收储运用”体系,全域统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利用率达到94.93%。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长春、吉林被确定为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