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民宿的、开饭店的、接送游客的……傍着查干湖“吃饭”的群众议论纷纷,有的认为保护是多此一举,有的因为要拆违建而大声反对,有的干脆就当看客。当地干部说,那时群众的共识还不够,大家觉得搞保护费钱费事,开展工作有阻力。
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随着生态变好,争议逐渐消散。鱼肥了,生活环境好了,接待游客多了,生态保护带来优质生态产品,惠及百姓。原本只是冬捕吸引游客,如今四季都有美景,迎来四面八方客。
老关东渔庄老板娘尚影算了笔账:早年间,只有容下4张桌的一间平房,如今升级成200平方米的渔家乐,年收入超20万元。去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查干湖景区仍然接待游客18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5亿元。今年国庆假期,短短7天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9000万元。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群众过上了“年年有鱼”的小康生活,从局外人变成受益者,从旁观者变成赞同者,参与治理、享受治理。渔民们把1寸的细眼渔网,改成6寸的宽眼大网,抓大放小,育捕结合。
干部们感受更深。在保护区内,不论是生态移民搬迁,还是种植结构调整,在群众理解和支持下,工作进度明显加快。目前,当地迁出了查干湖周边所有畜禽养殖场,生态移民117户,退出影响湖区环境的旅游项目23个,拆除影响生态的建筑3.3万平方米,大幅降低了人类生产生活对保护区的影响。
游之变:从“一帮哄”到“加减法”,擦亮生态旅游“金字招牌”
查干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
如何让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相得益彰?靠水吃水,粗放发展不可行,一套“加减法”应运而生。查干湖保护区外,建生态小镇,开国内航线,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此为“加法”;保护区内,腾退影响生态的旅游设施、产业,减轻核心景区负担——这是“减法”。
距离查干湖保护区13公里处,一个旅游生态小镇拔地而起。住宿、餐饮、康养、会展等业态一应俱全,许多知名企业前来投资。
查干湖生态小镇建设小组副组长于志介绍,生态小镇于2020年开工建设,选址经过周密考量。它距离松原市区35公里、查干湖机场49公里,北京、上海、三亚等地的游客坐飞机可以直达,铁路、高速公路贯穿周边,3小时车程内可辐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的8市14县。
小镇通过风电、生物质沼气满足能源需求,将自然本底与温泉康养、特色美食、会展演绎深度融合,为大型表演、高端餐饮和住宿提供空间,一边增加旅游产品供给,一边为绿水青山“减负”。
“景区周边各类餐饮参差不齐,住宿条件不一。”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高洪忱说,“小镇的出现,将倒逼经营者提高标准,良性竞争。”
查干湖以冬捕而闻名,但单纯依靠冬捕难以做大做强,旅游品牌打造还需更多“加法”。松原市深入挖掘渔猎、农耕等特色文化,筹办美食节、湿地旅游、冬捕节等特色活动。“我们积极学习平遥、漓江等地经验,依托县民族歌舞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演员积极性,创编多个大型民族情景歌剧,为生态旅游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文旅局局长鞠志坚说。
如今,查干湖在国内已颇具知名度,但距离“世界的查干湖”还有差距。下一步,松原还将积极争取更多国际国内生态产业展会、环保学术会议前来举办,让生态查干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